(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河南巩义丁沟村里,戏曲剧团正在台上表演,台下的观众冒着雨也要观看。台上演出的不仅仅是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而台下,同样也是热爱。
一场大雨中,戏曲演员神情专注地演戏。而戏台下,远道而来的乡亲们,冒着大雨,或穿着雨衣,或打着雨伞,兴致不减地在观戏。一个是对职业的热爱、尊重观众的戏曲演员,真正践行着“戏大于天”的执着;一个是爱戏如痴的观众。两种热爱,在中国戏曲这个文化载体上水乳交融,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根在观众,中国戏曲的魂在对戏曲职业的热爱。“两个热爱”的双向奔赴,才是中国戏曲复兴的不竭动力。
戏曲是植根于乡土,植根于民间的曲艺形式。千百年来,有着它的孕育、生成、发展、鼎盛的历史脉络,不管哪一个时期,群众对戏曲的关注、热爱,才是戏曲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深厚土壤。也正是各地观众的关注、热爱,戏曲才会在不同地区发展、演绎,同一剧种还会发展成不同流派,成长为百花齐放、千回百转戏曲艺术的朵朵奇葩。
群众是戏曲发展的市场。戏曲离不开群众的关注。这也引导和推动了“戏大于天”的职业精神。当戏曲演员理解、践行这一职业精神时,演员和群众的双向奔赴,才能在戏曲的演和看中,碰撞出对戏曲理解、热爱的火花。
今天发生在丁沟村的雨中演戏、冒雨观戏,并非因戏结缘的偶有场景。在不少乡村的戏曲舞台上,即便舞台很简陋,即便只有一名观众,戏开场了就不能停的规矩就一直坚守着。这是涵养戏曲文化、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自觉,也是戏曲在当下获得生存的自我奋争。
戏曲的发展,离不开戏曲演员,也离不开热爱戏曲的观众。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不管是边疆还是大中型城市,双方的相互奔赴,是文化产品供应和需求的相互满足,是涵养中国戏曲民族文化的重要互动。当下,有不少戏曲演员,虽然收入微薄,但仍然坚守着演戏、唱戏的热爱,有一些戏剧团,也因为各方面原因陷于生存的瓶颈期,但这些剧团仍然坚持着,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观众热爱,他们就努力维持着剧团。
只有热爱,才能坚持。因为坚持,才会发展。我们也看到,中国戏曲正在守正的基础上尝试着进行创新,也吸引着更多年轻观众跻身到戏台前、剧场中看戏、听戏。厚植戏曲文化,涵养敬业精神,中国戏曲,在“两个热爱”的护卫下,仍然有赖于文化市场体系的关注和支持,如此,才能大戏连台、好戏不断。
[责任编辑:刘蕊]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