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20日讯(编辑 宣林)近日,随着全长5千米的动态海底电缆在水下120米完成敷设,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正式打通连接文昌油田群的输电“大动脉”, 海上施工作业全部结束,投产在即。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可达2200万千瓦时。
(资料图片)
我国深远海资源占比超60%,理论开发量达600GW,其中50-80米水深开发量为370GW,80米以上水深开发量为230GW。国盛证券杨润思在3月26日的研报中表示,深远海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环境友好等特点,而近海项目平均离岸距离已接近峰值,用海冲突多、发展掣肘较多,未来向深远海开发大势所趋。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装机项目平均离岸距离在30km左右,而现有招标待装项目平均离岸距离增至约40km,中信证券预计2023年主要待招标项目平均离岸距离将继续升至50km以上,“十五五”期间国内海上风电项目有望向超100km离岸距离的深远海发展。政策端,我国沿海各省纷纷出台深远海域海上风电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深远海风电前期工作及开工建设。
深远海域环境较复杂,为应对极端环境保证安全稳固,固定式风机建造成本和难度随水深增加激增,而漂浮式风机在深海更具经济性也更具适应性,成为开发深远海主要技术。华创证券预计2026-2030年,全球漂浮式海风新增装机由2GW增长至12.2GW,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7.3%;我国浮式风电新增装机将由0.6GW增长至6.2GW,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9.5%,4年增10倍,成为浮式市场的主导力量。中信证券华鹏伟在5月15日的研报中表示建议关注海缆、桩基和铸锻件等环节。
在2023-25年海风装机分别为9/14/20GW的预期下,华鹏伟预测国内海缆行业需求价值量将分别达180/293/422亿元,对应2023-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53.1%,且有望随着海风降本加速拉动装机进一步提升,具备较强的“抗价值通缩” 属性。
海缆行业具有业绩资质、施工资质、产能区位布局、码头、立塔设备等高壁垒,产业格局相对集中。根据招标数据,CR3东方电缆、中天科技和亨通光电在2022年中标市场中占比85%左右,第二梯队如汉缆股份和宝胜股份分别有5%左右的份额,万达电缆和起帆电缆分别占据4%和1%的份额。
高端市场中,330kV 以上超高压海缆产品技术壁垒显著,目前仍仅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等少数企业具备量产能力,有望维持头部集中的竞争格局。对比5家海缆企业的毛利率情况,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相比二线厂商有近20%的领先优势。
除了塔筒之外,海上风机基础相较于陆上风机更为复杂,目前主要有单桩、导管架、漂浮式基础等形式。随着海风基地不断向深远海迈进,海上风机基础需求将呈递增趋势。华鹏伟表示,随着产能建设加速进行,头部企业出海有所突破,有望带来额外增量。全球海风桩基市场高速增长, 预计2023-25年国内海风塔筒+桩基总需求将达216/357/520万吨(+86%/+65%/+46%YoY),全球海风塔筒+桩基总需求将达384/510/910万吨(+92%/+33%/+78% YoY)。
漂浮式浮体基础主体的建造对场地的硬件建设要求高。浮体建造组装需临海进行,方便后续运输,浮体倾斜测试对码头水深也有硬性要求。具备风塔、桩基制造经验,供应链优势和厂房以及自有码头优势的塔筒和管桩厂家有望进行业务拓展。上市公司中天顺风能、泰胜风能和大金重工等国内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漂浮式浮体制造业务。
铸锻件方面,受环保政策影响,铸造企业扩产较为困难,叠加技术难度上升,中小公司加速退出,市场份额向第一梯队聚集。随着海上风电逐步迈向中远海,大兆瓦机型的铸件更适应大型化和轻量化趋势。目前在大兆瓦产品领域有布局的上市公司有吉鑫科技、广大特材、永冠集团、通裕重工、宏德股份和大连重工。
此外,国金证券姚瑶在2月21日的研报中指出,系泊系统为漂浮式风电新增环节,预计未来将受益于漂浮式快速发展,预计2025年、2030年全球风电锚链市场空间可达25亿元、119亿元,2022-2025、2026-2030年年复合增速为128%、50%。
系泊链按抗拉强度可分为 R3、R3S、R4、R4S、R5、R6 等多个等级,抗拉强度等级越高、直径越大的系泊链生产工艺难度也越大。上市公司中,亚星锚链和青岛锚链均可提供漂浮式风机所需的 R3S、R4级海洋工程系泊链及附件;巨力索具具备国内最大直径 600mm 的系泊纤维缆生产能力。
除上述公司外,华电重工具备从事海上风电工程EPC总承包的设计、施工资质,拥有“华电 1001” 自升式海上作业平台等关键船机设备;海力风电是海风塔筒和桩基行业龙头;润邦股份子公司润邦海洋拥有每年向市场提供30万吨海上风电基础桩和导管架的生产能力;国盛证券还建议关注明阳智能、中船科技、电气风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