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怡选收获了人生中第一个大奖,但是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很难将这个奖项和他的职业联系起来。
温州苍南灵溪镇,卡尔诗美发店,颜怡选是这家店的理发师兼店主,和他搭档的是他的妻子。
妻子说,她向来对颜怡选的才华有信心,但这个奖项,还是给了她惊喜。
(资料图)
今年3月18日和19日,在北京,由《海外文摘》杂志社、《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主办的“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开幕。会上评选出5个年度奖项,颜怡选的散文《我是剃头匠》荣获“最佳散文奖”,同期获奖的还有梁晓声等多位著名作家。
“用诙谐而简明的手法,描述了‘剃头’这一特别的行业,让文章在众多述说亲情与乡愁的散文中脱颖而出。或许,真正进入到生活当中,获得众人所难以发现的不同题材与细节,也是当代写作的一种出路。”
主办方用这样一段话评价了颜怡选的这篇散文。
一个理发师,获得了中国重量级的文学奖,这确实让不少人感到诧异,那么身为理发师的他又是如何走上文学生涯的呢?记者联系了颜怡选,听他讲述了一个剃头匠和文学之间的故事。
那颗埋在心里的文学种子
《我是剃头匠》这篇文章,在10000多篇文章中脱颖而出,成为年度最佳散文,这无疑是给了颜怡选在文学耕耘上的肯定。
他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名字可以和家喻户晓的作家列在同一个获奖名单里面。
今年已入不惑之年的颜怡选,出生于温州苍南县灵溪镇的普通家庭。
他对文学的喜爱,大抵始于初中时期。初三这年,学校奖励了他一本温州作家陈革新写的《竹林梅雨》,作为“学习积极分子”的奖励。
也正是这本书,将文学的种子埋入了懵懂少年的心里。
“可能因为是家乡的作家,他的文字读起来很有亲切感。”颜怡选说,从这本书起,他开始喜欢上阅读和写作文。
上了高中之后,他凭借自己的文笔,成为了学校文学社的骨干社员。
2000年,韩寒发行了《三重门》这本书,颜怡选在书店翻过几页之后,为之着迷。那时候每天伙食费仅5元钱的他,为了攒钱买这本标价16元的书,连续吃了半个月2元一碗的面条。
“这本书对我的写作之路影响是最大的,它可以说是我文学之路的启蒙者。”颜怡选说,即便是现在,他的文章仍会有《三重门》的影子。
按照大部分人的剧情,他可能带着写作这个特长,考上大学,然后毕业找一份工作。但他并没有。
因为偏科严重,他理科科目的成绩都不理想。“我们家是兄妹3人,全靠老爸一个人踩三轮车养活。”他说,高二那年他开始懂事,认识到了父亲肩头的压力,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决定放下成绩不理想的学业,去打工来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
剃头匠的曲折文学路
那个年代,学习美容美发对出入社会的小青年来讲还是比较流行的出路。
2002年夏天,刚读完高二的颜怡选报名了美发班,学起了理发手艺。
“学了两年,2004年去了西安,在人家的店里面打工。”他说,在西安一年多,偶尔会有想写点东西的想法,但因为工作比较忙碌而作罢。
2005年他离开西安,在台州路桥区夜市附近的一家理发店打工。这家店比较大,工作也相对轻松,他的闲暇时间就用来阅读。
“这里有卖书的地摊,我买了很多金庸的书。”他说,通常是同事们都去玩了,只有自己坐在店里面守守店,看看书。有时候也会写一点读后感。
理发师总会在理发师和客人聊点什么,而在聊天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发生在这个城市里的有趣的事情。
“我忽然就有了想法,想写写关于理发店的故事。”他说,从2007年开始,他有意识的积累素材,将听到的想到的事儿记在纸上,然后在休息时间进行整理和创作。
只是,对一个草根作者来讲,他的生活环境在写作这件事上并不友好。
“我的同事们并不理解,他们看我写东西,大致瞥了一眼,然后问我:你一个理发师写这个有什么用?”颜怡选说,这是他第一次在写作这件事上遭遇“打击”。
这使得他在一小段时间里,都为自己身为理发师而去写作这件事儿在内心里感觉“羞愧”。
“我停了半年的笔”他说,现在回想起来,那半年有点可惜。
临近2008年的时候,他反复说服自己:人活着总要留下些什么,证明自己曾来过这个世间。他重新拿起笔,翻开之前整理的素材,利用工作空余时间,全心写作。
2008年3月25日,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稿《如果当年》,整整10万余字,并且兴冲冲的拿到路桥乡下的一个印刷厂,托人制作成了书本。
“这是我给自己的奖励。”他说,也正是这一年,他的一篇文章在台州当地的报刊上发表了,这让他更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
将身边的故事写进文章
在台州工作期间,颜怡选和妻子相识相恋,走到了一起。
2010年,两人带着创业梦想,回到温州苍南,开起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理发店。这里的客人们讲的是苍南的家乡话,会家长里短和颜怡选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颜怡选和其中的一些人成为了好朋友,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写进了自己的文章。
“其实我写得最多的人,还是我的父亲。”他说,老父亲改变了他对生活的许多看法,也让他逐渐明白,人生要靠自己去努力,去把握。
他说,学生时代的自己很介意父亲是一个踩三轮车的。“有一次我和一个很要好的同学一起放学回家,路上遇到了我老爸,他骑着三轮车在身后叫我,我假装自己没听到,直接走了,后来和我一起回家的同学就再不理我了。”他说,这件事儿对他来讲是一次沉重的警醒。
现在再想起父亲当年的样子,心中就会隐隐作痛,“他其实比那些富爸爸、官爸爸都要伟大,是他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我们三兄妹的成长。”
回到苍南不久,颜怡选写了一篇关于父亲的散文,投稿到了《今日苍南》,然后发表了。而恰恰是这篇稿件,让他得到了作家群体的赏识。
“省作协的张耀辉老师看到我的文章后联系了我。”他说,这是第一次他接到作家的来电。当张老师得知颜怡选是一个理发师的时候,也很吃惊。
“我得到了张老师的鼓励,他建议我写写理发店里的那些事儿。”颜怡选说,张老师就像是一道阳光,照进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也是在张老师的鼓励下,他写下了《我是剃头匠》这篇讲述自己如何成为理发师的散文。文章里写到父亲的时候,情真意切。
这篇获奖的散文最早是在张耀辉老师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后来被《苍南文学》刊发,再被《海外文摘》转载,然后被提名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年度十佳散文奖。
“得知自己的文章获奖了,真的很开心。”他说,只是因为店里离不开他这个理发师,所以没能赶去北京现场领奖。
先谋生,再谋爱。他在《我是剃头匠》里这样写道,尽管当初选择学理发是为了谋生,但他认为自己早已在学理发的18岁爱上了这份工作,正如他第一次翻开《竹林梅雨》时,爱上了这来自文学世界的美好。
标签: